6月27日,我院“寻迹千年瓷韵路”非遗文化实践团继续深耕瓷都沃土,开启第四站探索之旅——走进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并在“景漂之家”跟随陶瓷洒蓝技艺非遗传承人章晨老师学习洒蓝技艺,在历史长卷与匠心传承的辉映中,深化对陶瓷文明的立体认知。

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这座承载着千年窑火记忆的殿堂,为成员们铺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陶瓷史诗画卷。从新石器时代的质朴陶器,到唐宋元明的名窑迭起,直至清代御窑的登峰造极与现当代陶瓷艺术的百花齐放,成员们沿着清晰的历史脉络缓步前行。展柜中,一件件国之瑰宝——釉色温润的宋影青、青翠欲滴的元青花、五彩斑斓的明清彩瓷、巧夺天工的玲珑瓷与颜色釉——无声诉说着景德镇作为“瓷都”的深厚底蕴与无上荣光。团队成员们屏息凝神,俯身凝视釉色流淌的轨迹,在凝固的时光碎片中,真切感知陶瓷如何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以及历代匠人追求卓越、锐意创新的不朽精神。博物馆之旅不仅是对陶瓷通史的系统梳理,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让成员们对陶瓷艺术所承载的民族智慧与时代精神有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与理解。


带着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养分,实践团成员马不停蹄奔赴“景漂之家”,再次拜访陶瓷洒蓝技艺非遗传承人章晨老师。章晨老师首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洒蓝”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历史渊源。区别于常见的彩绘与釉色,“洒蓝”是在已成型的素坯上,运用特制的釉料工具,通过控制手腕的力度、角度和节奏,将釉料颗粒或粉末“洒”于坯体表面,形成如繁星点点、似雪落寒梅般自然灵动、层次丰富的装饰效果。其难点在于对釉料流动性、坯体吸水性以及最终窑变效果的精准预判与控制。



随后,章晨老师亲自示范了“洒蓝”的核心手法。只见他手持特制工具,屏气凝神,手腕轻抖间,细密的钴蓝釉料如烟似雾,疏密有致地飘落在洁白的瓷坯之上。他边操作边强调:“‘洒蓝’非机械可复制,每一‘洒’都是心与手的共振,是匠人对材料、工艺与火候数十年功力的凝练。”章晨老师指出,这项看似随性的技艺,实则蕴含着对“偶然天成”与“匠心掌控”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在严谨工序中追求自然意趣的艺术表达。



从博物馆的宏大叙事到“洒蓝”技艺的精微体悟,实践团成员在历史的纵深与技艺的深度中穿梭。在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殿堂里,他们触摸了陶瓷文明的千年脊梁,汲取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在“景漂之家”的工作台上,他们亲眼解密了“洒蓝”的非遗密码,体悟了匠心传承的温度与挑战。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这份从瓷都热土汲取的深厚滋养,转化为传播陶瓷文化、践行非遗传承使命的不竭动力,努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创新传承者与积极传播者。
(审核:程素珍)